记者 曲鹏


(资料图片)

本榜单从当月最新出版的文学艺术、历史传记、思想社科图书中,参考图书网店的数据及专业书评媒体的评价,以人文性、思想性、趣味性为标准,筛选出一本重点推荐图书和九本好书,期待其中的某一册能够进入您的内心。

【重点推荐】

《凯列班与女巫: 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

[意]西尔维娅·费代里奇 著

龚瑨 译

后浪|上海三联书店

在15至18世纪的欧洲,有超过十万的平民女子因被指控为女巫而处死,于是更多的女性站起来,通过妇女运动试图摧毁资本主义制度所要求的社会规训,重新夺回对性、身体、劳动的控制。这一过程被意大利学者西尔维娅·费代里奇记录了下来,在《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一书中,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每一位独立勇敢的女性,在破除猎巫的进程中,用自己的身体推动了历史的变革。

《凯列班与女巫:妇女、身体与原始积累》从女性视角出发,将“猎巫运动”这一段隐蔽的历史置于研究中心。通过回顾这段300年的历史,费代里奇表示,猎巫运动是资本主义对于社会再生产合理化的过程体现,它为现代社会组织的两个核心原则即劳动能力和自我所有权提供了必要支撑。换言之,对女性生育和身体的控制是资本主义实现原始积累的关键步骤。

本书通过对女巫问题的追溯,弥补了长期以来被马克思主义和其他理论忽略的向资本主义过渡过程中缺失的女性历史的一环。费代里奇让我们明白,在现代性的发展过程中,对女性的压迫,构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血腥基础,解开这个奥秘,才能真正为女性主义找到一个反抗的裂隙。

【优秀图书】

《中国古代的财政与国家》

[日]渡边信一郎 著

吴明浩 吴承翰 译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日本东洋史学大家渡边信一郎既是日本学界研究近世以前财政史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也在中国历史学界有广泛的影响,本书便是其二十余年中国财政史研究成果的总结。作者打破断代财政史研究的分域局限,利用宏大的整体视角,勾连了从汉代到隋唐时期的财政状况,通过分析财政结构的特点,探讨相关制度在汉唐之间的演变,阐明了社会再生产过程和国家支配的特质。从汉代的更卒制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占田、课田制和户调制,再到唐代的财政性物流与帝国编制,作者都提出了独树一帜的见解,有助于激发学术思辨,推动汉唐财政史的研究。

《洛阳大火:公元23—220年的后汉史》

[澳]张磊夫 著

邹秋筠 译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公元189年9月,分别支持大将军何进与宦官的士兵在血腥的杀戮中,点燃了洛阳的宫殿。大火与浓烟笼罩着天空,宣告后汉王朝走到了尽头。本书是一部以西方语言撰写的后汉通史,作者以首都洛阳的命运作为后汉兴衰的标志,首先依据考古与文献资料,详述后汉洛阳的地理、布局、礼制、人口、重要建筑等,由此切入对后汉政治与社会的分析;继而以时间为序,描述了后汉不同阶段的重要事件和社会发展的脉络。全书对后汉政府的行政特征、向南方的拓展开发、士人与宦官之间的冲突、政权的最终倾覆等做出了深入的探讨。作者张磊夫为当代西方重要的中国史学者之一,多年耕耘汉与三国的历史,所著《国之枭雄:曹操传》中文版曾引起较大反响。

《狐狸》

[荷]杜布拉夫卡·乌格雷西奇 著

刘伟 译

理想国|出版社

“故国”“战争”“同胞”等一直是克罗地亚裔荷兰籍作家杜布拉夫卡的写作源泉,但她不只是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而是不断地深入“语言”与“叙事”内部,探索人类心灵的幽微角落与群体命运的无常瞬间。《狐狸》是一部奇特的关于小说的小说,全书由六个情节松散的片段构成,作者轻盈地穿梭于文本之间,将一些嵌入真实历史的虚构故事、历史上真实作家的相关生平,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的研究细读,以精湛的叙述手法缝合在一起,文学、政治、历史、艺术,现实与虚构自然地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连注释都是叙述的重要一环,层层套嵌的文本让阅读的过程也充满了创作的愉悦。

《幕后之人:社交媒体时代的内容审核》

[美]莎拉·罗伯茨 著

罗文 译

万有引力|广东人民出版社

进入社交媒体时代,互联网上的内容日益混乱驳杂,商业性内容审核已成为一项广泛存在、极为必要的工作。而抵御不良内容的主要屏障并非机器算法,而是人。数以百万计的审核员承担了大量的工作,他们评估社交平台用户上传的信息,筛选和移除色情、暴力、仇恨言论等不良内容。然而,出于各种原因,这个行业长期游离于社会关注之外,从事相关工作的审核员群体也不被大众所知。在本书中,作者对商业性内容审核这一行业进行了充分的社会研究。基于对从硅谷到菲律宾、专业审核公司和主要社交媒体一线员工的采访,本书对这个不被人所知的行业进行了全面分析,考察了互联网商业性内容审核工作的不同类型(短期合同工、专业公司、外包、零工),揭示了审核员们的社会待遇、身心健康、日常生活、职业发展等,并针对内容审核过程中出现的政策争议、犯罪制止、社会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背面》

刀尔登 著

汉唐阳光|山西人民出版社

这是一部以爱好为话题的随笔集。人的爱好千奇百怪,本书写到的多为诗书棋乐、咖啡烟茶、登山越野、垂钓狩猎等普遍爱好,但作者的切入点与众不同,他观察人们对兴趣爱好倾注的热情与精力,勾勒人们投入爱好中时的情形与心理,继而探讨爱好本身的无用与有用。在作者看来,爱好保存了人类丰富的品性与精神向度,它珍贵而美妙,让人们与世界的联系更加坚实,也让这个世界更有希望,“当工作被统辖,变得整齐划一之后,人类品性的丰富,如果说还有什么机会呈现的话,爱好至少是其中的一种形式,它本身完成不了什么,却通

知我们,人类的一些能力还没有消亡,也不会消亡,不管需要多久,不管要‘经过多少炼狱和地狱’,总有出头之日”。

《庆祝什么也不干的一天:智利生活手记》

园有桃 著

浙江摄影出版社

从一场跨了半个地球的婚姻开始,作者在旅居中观察智利的地理环境、人文历史、生活方式、公众议题和社会价值观,用自由探索内心的笔触带我们走进马尔克斯笔下的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世界,通过一个个智利人的生活故事,描绘出智利多元、真实的图景。起初,智利人毫无计划、随心所欲的生活哲学,与作者所受教育中的务实态度背道而驰,但她逐渐理解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庆祝什么也不干的一天”“一个人要像一匹马,奔腾起来,不问明天”……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不仅给予快节奏生活一种抚慰,也是自由生活的另一种探索。

《困在记忆里的母亲:一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自救之旅》

[美]斯蒂芬·贾格尔 著

于萍 译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记录了作者与患阿尔茨海默病的母亲进行为期11天的自驾游经历。在体验露营、骑马、漂流和徒步的乐趣时,作者开始追忆母亲的过去,回顾母亲如何照顾同样患病的外婆,思考作为女性,疾病、记忆、身份认同等如何在血缘中传递,以及遗忘与失去、抵抗与妥协意味着什么。母亲和女儿不息的羁绊之间,疾病、旅行成为弥合母女关系的契机,让我们看到母女之间的爱也是需要练习的。在记录和陪伴中,作者观察母亲,接近母亲,也在不断更新对母亲的认识,最终重铸了一个完整的自己。

《从瘟疫中幸存的佛罗伦萨(1630-1631)》

[英]约翰·亨德森 著

刘谦 译

光启书局

1629年,一场瘟疫席卷意大利。遭受瘟疫侵袭的佛罗伦萨城,既没有横尸遍野,也没有发生针对边缘群体的大屠杀,致死率远低于其他意大利城市。在被瘟疫围困的一年中,佛罗伦萨的医院和公共卫生制度如何有效抵御瘟疫?危机之下,渴望生存的市民如何拯救自身?英国历史学家约翰·亨德森超越传统的贫富对立叙事,采取人口统计学、医学、社会、艺术等跨学科研究,将枯燥数据化为生动史实,从亲历者日记、政府官员信件往来、法庭审判记录、志愿团体记录等原始档案文献中,还原佛罗伦萨人为了生存下去,是如何在偏见与良知、法律与情感、私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之间进行抉择的。

《下一个春天》

刘允 著

四川美术出版社

漫画故事的主角是生活在农村的婶婶,在春节家人团聚的热闹中,她忙前忙后,却不被人看见。这一年又一年热闹的春节,都是由无数女性的劳作支撑起来的。她们如同隐身了一般,淹没在节日的热闹中;她们被困在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中;她们曾把路边的花摘下别满头发,幻想自己有一天会到大城市去,过上不一样的生活……她们可能是婶婶、妈妈、奶奶、姥姥,也可能是你,是我。作者用画笔,把女性的真实处境,一层层剖开摆在我们眼前。

关键词: